当前位置: 首页>>代表风采>>正文

自强不息,丹心矢志济苍生——记医学院学生党员张源

2013年11月19日  点击:[]

身残志坚,顽强拼搏赢赞誉;自强不息,丹心矢志济苍生
——记延边大学医学院学生党员张 源

张源,男,汉族,1990年4月20日出生,共产党员,现就读于延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,硕士研究生一年级。本科期间就读于延边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,曾任延边大学社团联合会常委,延边大学争鸣口才协会会长,医学院08级临床医学专业党支部书记,医学院心理辅导站副站长,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。现任医学院2013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。

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《贝多芬传》的结尾这样写道: “一个不幸的人,贫穷、残废、孤独,由痛苦造成的人,世界不给他欢乐,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;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,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——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,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:用痛苦换来欢迎。”张源同志的成长深刻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。他出生时,伴随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是左脚的先天残疾。然而他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肢体的残疾而黯淡,相反,他用自己的顽强拼搏来弥补自身的缺陷,用自己的自强不息来书写绚烂多彩的人生画卷。

一、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

小时候的他,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奔跑、跳跃;不明白为什么经常走路会跌倒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渐渐明白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。原来伴随他来到这个世上的,不是显赫的身世,不是富裕的家境,而是先天左脚畸形。他也渐渐看懂了别人看眼光中的讥讽或是惋惜。后来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无奈地接受了自己先天残疾的事实。他曾经怨恨上天对他为何如此不公,甚至怨恨父母为什么要带他来到这个世界,让他成为众人眼中的笑柄。他把自己封闭起来,不愿与人接触,不和别人交往。每天到教室后,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哪也不去,就是为了不想让别人看到他走路时跛脚的样子。

为了能够走出心灵的阴霾,他读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传记,张海迪、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事迹他几乎倒背如流。然而固执的他却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天才,即使没有残疾他们的人生也一样会很精彩。而他只是一个普通人,残疾对于他更是雪上加霜。直到有一天,当他读到史铁生的《我与地坛》时,就像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遇见了灯塔一样,他终于明白了,人生这幅画卷不在于它出生时上面有些什么,而在于自己怎样去书写描画。

二、砥砺磨练 永不言弃

正如一句名言所说:“即使我很卑微,我也要活得很骄傲”。没有显赫的出身,没有富裕的家庭,在加上身有残疾,张源同志一路走来的艰难坎坷数不胜数。然而当他下定决心之后,从未因为困难而放弃,也从来因为挫折而灰心。他只会以更多的努力来向着目标前进。他始终告诉自己:既然身体不如别人,那就在别的方面超越别人,用更多的付出与努力来实现目标。

在大学期间,走出了心灵阴影的他,没有因身体上的缺陷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者是自暴自弃,相反,他尽己所能,要求自己做的和别人一样好,甚至要比别人更好。他也依靠自身的顽强拼搏与积极进取而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誉。

在学习上,张源同学勤奋刻苦,并没有因为自己有残疾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。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比较寒冷,他有残疾的左腿一遇到风雪天气就隐隐作痛。这时他没有选择休息,而是将精力投入学习中。他没有把这种痛苦当做负担,相反,从残肢上传来的阵痛是比咖啡还要好的清醒剂。多少个夜晚,当疼痛使他无法入睡时,学习便成了他的苦中作乐之道。努力总会有回报,每当拿到全优的成绩单,获得一等奖学金时,他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。

在生活上,他变得热情开朗,喜欢交朋友。他喜欢与别人沟通交流,他用乐观开朗使朋友们忘却他的残疾,把他当做正常人一样。他从不因为自己残疾而希望得到特殊的照顾。为了锻炼自己,同时也为双双下岗的父母减轻经济负担,他选择了家教等兼职。同学们觉得他没必要这么辛苦,而张源同学告诉他们他希望人生能够丰富多彩。他希望用努力拼搏弥补身体的缺陷。

在工作中,他兢兢业业,尽职尽责。大一刚入学不久,他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,同时也为了增强自信,他加入了医学部辩论队。由于自己曾经长时间的自闭与寡言,刚加入这支队伍时他并不出众,只是众多候补辩手之一。然而,他告诉自己,既然下定决心要锻炼自己,就要做出成绩。为此,他苦练自己的口才,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历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,不断地揣摩与思考。每到周末。他都会来到学校的后山上,面对着空旷的远方大声地练习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一步一步的从候补选手成长为正式选手,并代表医学部参加了延边大学第十六届、第十七届辩论大赛,均获得“优秀辩手”称号。

这场辩论赛打开了他奋斗的前路。当他得知大学还没有口才类的社团时,他找到几位志同道合、同为大一新生的几位同学,成立了延边大学第一个口才类社团——争鸣口才协会。为了社团能够顺利成立和发展,他多方奔走、全面筹划。社团在成立之初就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关注。国内著名期刊《演讲与口才》杂志社发来贺电,学校和医学部的多位领导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。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,争鸣口才协会成立仅三个月就荣获“延边大学最具潜力社团”称号;成立一年便由院级社团升格到校级社团,并在2010年7月荣获“延边大学精品社团”称号。他在担任社团“领头羊”的同时,口才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,在2009年延边大学“读书与人生”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,2010年延边大学“廉政文化进校园”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。由于表现出色,他被选入校辩论队,代表我校出战“畅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”,最终摘得东北赛区亚军,他也因此荣获我校2009—2010学年度“特殊贡献奖”。在2013年医学院建院六十五周年文艺汇演中,由张源创作的诗歌《延医礼赞》受到与会领导和来宾的一致好评。

除此之外,他还担任着校社联常委、医学部心理辅导站副站长等职务,为同学们兢兢业业、尽职尽责地服务着。即使学习任务繁重的时候也没有说过一个累字,用自己的奋斗与拼搏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支持。其中,他在给同学做心理辅导时,经常用自身的事例来勉励他们。或许他不是什么伟人,但是他用自己的奋斗与拼搏赢得了全体师生的尊敬。

张源同学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。从2008年至今,已经义务献血8次,累计献血量3000ml。在2012年暑期的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”中 ,他和老师、同学一起来到农村送医送药。同时在走访中他了解到一位老大娘患病却无钱医治的情况时,组织同学们为老大娘捐款并请指导医师为她诊治。社会实践结束后,他仍然定期给她寄去钱物。这是他从做兼职的收入中节省出来的。虽然并不多,但是也尽了绵薄之力。

他之所以选择学医,是因为他自身经受着病痛的折磨,因而希望能够为别人减轻痛苦,带去幸福,使更多的人远离病痛的折磨,拥有快乐的人生。带给他人幸福快乐是减轻自身病痛的良药。他还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,并且担任网络心理志愿者。刚开始接触这个职务时,他并不知道怎样去开导劝化别人。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大量的阅读了心理学、交际学的著作,光笔记就记满了两大本。周围同学对此很不理解。在他们看来,这种义务性质的工作用不着那么认真。然而,他的责任心使他下定决心:要做就做到最好!通过中青协的网站,他接触了一些心理有困扰的年轻人。其中有几个是和他情况差不多的肢体残障的朋友。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他们,鼓励他们走出心理阴影,重塑信心。在他的帮助下,有几位残疾青年走出了自卑自闭的心理,开始将自己融入集体与社会中。他从这份完全义务的工作中也收获了许多。

三、绽放风华 大器终成

在大学两年半的时间里,张源同学多次荣获“延边大学优秀学生干部”、“延边大学优秀团干部”、“延边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”“延边大学特殊贡献奖”等荣誉,并荣获“国家励志奖学金”、“李大雄音乐奖学金”等奖励。

自进入大学以来他就积极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,向党组织靠拢,经过组织培养和考核,他于2010年6月光荣入党。入党之后,他更加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,积极投身“廉政文化进校园”、“创先争优”等活动中。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,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,圆满完成各项工作。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思想和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,不断提高思想觉悟。在2013年5月被评为医学院“党员示范岗”。

2011年伊始,《延边大学报》刊登了关于他的采访报道——《坚守心中的那缕阳光——记我校“特殊贡献奖”获得者、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张源》。同时校内网上也刊登了关于他的采访报道。相关报道在校园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在2010年共青团中央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评选中,张源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,荣获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提名奖。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这一荣誉。之后一系列的采访和荣誉纷至沓来,但他并没有骄傲,依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拼搏、不断进取。

同学们对他经常是由同情怜悯到尊敬佩服。许多同学在他的带动下,开始关注公益事业,奉献爱心,服务社会。
虽然肢体的残疾使他失去了许多,但他的心智和毅力也因此获得了磨砺与锻炼,他收获了更多。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,顽强拼搏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!悬壶济世,造福苍生的理想更是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支柱!

附:获奖情况

2009-1010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

2010年全国大学生“自强之星”提名奖

畅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东北赛区亚军

延边大学李大雄奖学金

延边大学特殊贡献奖

延边大学学生党校优秀干部学员

延边大学优秀学生干部

延边大学优秀团干部

延边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

延边大学“绿色校园和谐校园”辩论赛优秀辩手

延边大学“读书与人生”演讲比赛二等奖

延边大学“廉政文化进校园”演讲比赛二等奖

延边大学读书节征文比赛二等奖


责任编辑:陈艳玲

关闭